12月13日,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連城縣宣和鎮培田村老人食堂,陣陣飯菜香氣撲鼻而來,在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的引導、幫助下,老人們秩序井然地領取飯菜、圍桌用餐。

“老人食堂辦得真好,飯菜合我們老人的口味,還有志愿者的熱心服務,我們很滿意?!狈壅粑寤ㄈ?、胡蘿卜炒花菜、炒時蔬、紫菜蛋湯,品味著可口的飯菜,老人們贊不絕口。
被譽為“民間故宮”的培田古村落60歲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40%,或腿腳不靈,或身體殘疾,而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這些留守老人吃飯怎么辦呢?培田村通過志愿者助力、政府和社會助資,創辦老人食堂,解決農村居家養老的民生“食”事,為鄉村振興添底色。
因村制宜,“適老化”建好場所
為更好地保護培田古村落,連城在培田古村旁興建了新村,兩者之間相隔1公里。培田村在選址上考慮“距離近”,組織黨員和志愿者走訪入戶廣泛收集民意,征詢開辦老人食堂的意見建議,綜合考慮分析,一切以老人方便舒適實用為準,將老人食堂地址定于新老兩村相接中間位置的村主干道旁,最遠的老人到食堂也不過15分鐘,加上附近還有村級衛生室,可以就近體檢、診療,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同時,培田村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為老人食堂配備相應的冰柜、消毒柜、桌椅等設施設備,讓老人食堂辦的有“底氣”。為豐富農村獨居、空巢、特困老人的精神生活,老人食堂增設了簡易棋牌區、閱覽區、休息室等功能區,吃飯之余,可一起切磋棋藝,也可以一起聊聊天,嘮家常,消解留守老人內心的孤獨感,逢年過節,老人食堂還會組織大家包餃子、做湯圓,有時還辦生日會。如今的老人食堂成為老人精神交流的“棲息地”。
匯聚愛心 “破冰”運營難題
熱心旅游團捐贈了500斤愛心雞蛋、廈門市南普陀寺捐贈1000斤大米,來研學的大學生集資捐贈了20桶油和100提餐巾紙……在培田村老人食堂餐廳的功德墻上,社會各界、游客等捐贈的物品,讓老人們感受來自社會涓涓的關愛。
老年食堂既是一項“民心工程”,也是一項“民生福利”。開辦老人食堂不僅需要場地、設施、食材和人力等多方投入,更需要給老人供低價高質的養老服務。培田村創新老人食堂運營模式,通過“政府扶持+社會資助+平臺助推”的模式,廣泛匯聚愛心,眾籌多方物資,為開辦老人食堂搭好“頂梁柱”。

培田積極與民政局、人社局等縣級部門對接,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發放約20萬元至老人食堂,用于老人的就餐補貼。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泛動員鄉賢、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積極參與老人食堂愛心捐物捐款活動。探索“打開門”社會化運營模式,加入龍巖市“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推廣長者食堂眾籌項目,發動500位村民加入村社互助工程。在線發動社會熱心人士參與眾籌,確保運營資金有來源。
同時,結合村情盤活土地資源,劃分幾塊閑置土地與培田村研學活動相結合,吸引游客與研學團隊共同開辦“田間課堂”,組織村民和學校老師共同參與指導游客、學生種植水稻、蔬菜。待豐收季節,“成果”收成之際,讓學生親自捐贈水稻、蔬菜給培田老人食堂,培養學生的“公益之心”,讓老人食堂辦的有“志氣”。
暖心服務 老人就餐“食無憂”
培田村每日有50-70名老人到食堂就餐,伙食標準是三菜一湯,飯菜以蒸煮為主,葷素搭配,少油少鹽,營養均衡。食堂開辦說來容易,做起來費力,食堂要長久運行必須考慮三件事:誰來服務、怎么吃飯、如何規范管理。

為守護老人“舌尖上的幸?!保摯褰踩O管機制,組織村干部定期對原材料、廚房衛生、餐后消毒等環節進行把控,保證食堂的正常運營和良好管理。動員村民組建“志愿者團隊”,五名婦女義務輪流煮飯,三個男士義務輪流買菜,還定期組織本村黨員輪流到老人食堂做義工,為老人提供暖心服務。采取靈活助餐模式,餐品由志愿者統一分餐,老人再按需添加,飯后餐具統一清洗消毒,確保老人吃得既營養又衛生。60-90歲老人每日用餐補助5元、一餐2.5元,90歲以上老人免費,對于不便出門的老人或偶遇惡劣天氣,食堂志愿者、村內黨員就幫忙送餐上門,靠前貼心服務。
記者:黃水林 李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