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城縣,有一個名字很有福氣的村子,就叫做“福地村”。這里有福地公園、福地水庫、“百福石”等等,那么,這里為什么被叫做“福地”?它又有什么特別之外呢?今天,讓我們走近福地村,探尋他的秘密。
連城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晨欣:福兔呈祥,福滿乾坤。今天的尋“福”活動,讓我們一起走進福地村,去探尋“福”文化在這里的傳承和演繹,用心去感受這個自帶“福”氣的村子的風土人情。
在福地村的步行道,路邊都是村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石頭雕刻的不同字體,不同形態的福字,打造了“福文化”的百福石。村里的山林是軍民共建的藍天文化公園,是村民休閑登山的好去處。福地村在連城縣文亨鎮,至今已經有超過600年歷史,那么,這里為什么叫福地村,還有一段傳說。福地村歷史,據說最初是一群姓“鄭”的難民為了躲避戰亂,所以遷徙到這里,發現這里氣候適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所以在此定居下來,原來叫鄭屋村。
退休教師 羅昌林:清朝年間,連城發生饑荒,百姓到處都沒飯吃,皇帝欽差大臣巡查路過這里,突然發現這里的老百姓門前都有曬谷子,感到十分驚奇,連說這里一定是有福之地,所以從此就把“鄭屋村”改為“盛福村”。解放之后,這里是“盛福村”和“布地村”合為一個行政村,各取一個字,叫做“福地村”。
在福地村藍天文化公園旁邊,是2022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的福地水庫,這座民生重點工程,不但讓福地村真正成為了“有福之地”,更給連城縣帶來滿滿的幸福之水。福地水庫是福建省首座采用PPP模式建設的中型水庫,徹底改變了連城使用地下水的歷史,極大地提高連城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走在福地水庫的大壩上,放眼望去,水波蕩漾,滿眼的綠水青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如今,這座具有防洪、供水、灌溉綜合利用功能于一體的中型水庫已正式投入使用,將我們城區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升到30年一遇,同時,它作為城鄉供水一體化城區及周邊鄉鎮的主要水源,每天可提供生產生活用水5萬噸,惠及人口約13.05萬人,可灌溉下游耕地6500畝。
連城是生態福地,養生寶地;連城縣,簡稱“蓮”,別名蓮城,因為這里有一座蓮峰山,山形像一朵盛開的蓮花,連城人堅信這座山是世代庇佑他們的生命堡壘,于是用其中的“蓮”字命名。元代改稱為連城縣,除掉草字頭,意在徹底杜絕草寇橫行,沿用至今,也讓連城真正成為了一個安寧富裕之地。連城是“福建省森林城市”,全國重點林區縣,這里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有著良好的交通區位和森林生態資源優勢,而“冠豸山水,價值連城”的口號更是深入人心,隨著當地深入“福”文化挖掘,推動“福”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人民群眾生活越來越安逸、日子越來越幸福。
記者:鄒定專 黃晨欣 江有為 葉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