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連城縣莒溪鎮墩坑村,只見繞村穿行的河水清澈見底,一座座圍合式傳統客家民居被連片長滿狐尾草的池塘群所環繞,宛如一幅潔凈、秀美、古樸的鄉村畫卷。

然而,昔日的墩坑,黑臭水體肆意橫流,令村民苦不堪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很長一段時間是墩坑村乃至連城廣大農村的一塊心病。
水變清,村變美,得益于近年來連城縣積極探索的“荷狐凈污”模式,踏出了一條農村生活污水生態治理新路子。
“治污成本是制約農村污水治理的關鍵。” 龍巖市連城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詹聲華介紹說,前些年,連城先后嘗試在村中鋪設管網,將污水通過管網集納至鄰近城鎮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或在村里建設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簡易污水處理廠)等方法,進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個鄉村治污設施建設少則數十萬元,多則百萬余元,成本高昂。連城全縣248個村居,村莊分散,小村眾多,村財薄弱,若每個村都建設一套微動力設施,僅靠村集體收入完全無法實現。同時,當地不少鄉村常住人口少,需要處理的污水體量小,大費周章鋪管建站未免大材小用。而且這些污水處理設施剛建好時效果不錯,但隨著時間推移,管網等設施的維護成本成為鄉村治污難承之重。詹聲華說,一套微動力設施一年的運維成本要3萬—5萬元,還必須由專業人員管護。囿于財力和人力的不足,連城早期試點建設的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微動力設施難以為繼。舊方法不適用,新出路在哪里?連城積極探索更適合當地實際的生態治理模式。“越簡單越好,盡量少花錢,甚至不花錢,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才是關鍵。”龍巖市連城生態環境局局長鐘其斌說。走進塘前鄉塘前村豸下蓮鄉景區,村莊環抱中是連片荷塘群,村民正忙著清整荷塘、管護蓮種。塘前村,可謂是連城縣創新探索“荷狐凈污”生態治污模式的“先驅”。這片荷塘群曾經是,因淤泥堵塞、污水垃圾滿塘而臭氣熏天、蚊蟲橫生,讓村民飽受煎熬28口“臭水塘”。2015年,塘前鄉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對塘前村惡劣不堪的水環境進行“宣戰”,將20多口臭水塘和村內不便耕作的深水田進行清理改造,大面積種植荷花。“荷花的根系可以吸附分解水中的污染物,還可化‘死水’為‘活水’,增強水的自凈能力。”詹聲華介紹說。經過走訪和研究,連城增加了狐尾藻等數種能有效凈污的水生植物,形成“荷狐凈污”模式,在今年年初開始應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荷狐凈污”模式即根據農村房前屋后溝渠多且農村生活污水可生物化處置的特點,充分利用廢舊坑塘、納污低洼地等原有地貌栽植荷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經由“居民三格化糞池尾水→PE管排水系統→多級氧化塘→水生植物分級凈化”過程,在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的同時,還為水中生物提供棲息和繁殖的場所,促進水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連城地處山區,地勢落差使得不少建于平緩地帶的房屋周圍形成了較多的坑塘和溝渠,這些坑塘和溝渠有一定面積且水流平緩,水流蓄進去以后有滯留時間,可以有效發揮生物凈化作用。經過全面摸排,連城分區分類選擇治理技術路線。除65個人口多且集中的村莊納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外,其余村莊分批施行“荷狐凈污”模式。大片荷花與狐尾藻治理了污水,裝點了鄉村,還為鄉村旅游增加了新引擎。依托村里的荷花,塘前開啟“豸下蓮鄉”景區創建,每到夏日荷葉亭亭如蓋、荷花迎風綻放之時,一年一度的“荷花節”便如約而至,游客們來到塘前欣賞美景、玩水上漂流、釣小魚龍蝦、嘗“荷花盛宴”。據統計,全村一年的旅游接待超過10萬人次。

“村里按每畝一年700元的價格租用村民的地種荷花,再加上旅游旺季擺攤賣蓮子和小龍蝦,村民也拓寬了增收路子。”塘前鄉副鄉長王俊華介紹說。除了將荷花農副產品售賣給游客外,塘前村還與多家企事業單位達成合作,集中供應蓮子等農產品,同時利用電商直播使產品觸網上線,拓寬銷售渠道,在蓮子收獲季,半個月就能將村里的蓮子賣完。不僅塘前村,其他種植了荷花的鄉村也都躍躍欲試,墩坑村便計劃在今年引進企業發展蓮子精深加工。“‘荷狐凈污’具有因地制宜和經濟適用兩個突出優勢,對于相對貧困且地廣人稀的山區地區,尤其適用。”鐘其斌說。采用“荷狐凈污”模式種下水生植物后,只需要定期清理塘內衛生和適時補種,由村民便可完成,年運維費用基本不會超過1萬元,能明顯節省建設和運維費用。經過近一年的試點實踐,“荷狐凈污”模式運行效果良好,實現“村里聽不到怨言,聞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的目標。今年2月,省生態環境廳到連城考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對“荷狐凈污”模式予以肯定。今年5月,連城縣還帶著“荷狐凈污”模式參加了在海南三亞舉辦的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經驗交流會。
目前,連城縣已成立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并組織編制了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計劃在2026年完成“荷狐凈污”模式的整縣推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