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福建歷來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的培田古村落就在福建。”

青山碧水冬陽暖,古街小巷鄉愁濃。1月22日,走進有八百年歷史的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古村落,絡繹不絕的游客徜徉在“九廳十八井”高堂華屋、千米古街間,靜靜欣賞一幢幢客家古建筑之美,慢慢品味客家耕讀文化的魅力,感悟著一代代客家人的鄉愁記憶,享受愜意悠閑的慢時光。

連城是客家祖地,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4個、省級傳統村落19個,享有“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美譽,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其中培田古村落是央視《記住鄉愁》系列紀錄片第一集的拍攝地。連城是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縣,現存紅四軍“新泉整訓”舊址群、松毛嶺戰地遺址群、“紅色培田”舊址群、賴源陳家村毛澤東故居等57處革命舊址。
近年來,連城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搶抓住建部對口支援和福建省住建廳掛鉤幫扶契機,圍繞打造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全國樣板”目標,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從提升打造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和“培田聯動片區”“新泉聯動片區”“四堡聯動片區”“環冠豸山片區”“環梅花山片區”等“1+5”片區入手,傳承弘揚客家“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優良傳統,把古村落當“傳家寶”來保護,加快構建“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讓傳統村落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重現古韻新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傳承文脈,守護古村“鄉愁”
一座座青磚黛瓦的古民居里,深深庭院、裊裊炊煙;眾多宗祠、書院墻上的木雕,精美絕倫、出神入化;各家門、院內墻上的墨書存聯,對仗工整、富含韻味……培田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為你訴說著數百年來客家鄉愁文化。

村里老人吳美熙介紹,“培田”寓意以田地養育子孫,靠教育培養后代,暗合古代中國耕讀為本的教育文化。“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繼述堂門前的那一副對聯道出耕讀文化就是刻在培田名字里的傳統,最興盛時培田村有書院、私塾18座,因而有“十戶一書院,一戶十匾額”之說。
培田村始建于元代,村落整體布局呈現“三橫五縱”形態,古民居較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客家建筑風貌,保存著30余幢“九廳十八井”形式的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個書院、2座跨街牌坊與1條千米長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保單位28處,組成了約7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譽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

連城圍繞“耕讀文化”主題,以明清客家建筑遺存和客家文化為特色,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按照“修舊如舊、修古如古”的要求,分門別類對古建筑實施搶救性修復,先后完成官廳、大夫第、進士第等50個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為了更好保護古村落,在古村河源溪對岸還建起了新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黨建引領、全域服務、常態管理、文化傳承等各種保護開發機制,新村、古村落發展越來越和諧。先后獲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最美村鎮”“國家4A旅游景區”“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中國最美休閑山村”“國家美麗宜居示范村莊”等數十個“國字號”榮譽。
走進位于冠豸山后山的“中國傳統村落”迪坑村,碧水潺潺的溪流穿村而過,堤岸上是重現紀曉嵐題寫“文明有象”匾額場景的文化長廊。

何為“文明有象”? 塘前鄉黨委書記傅永貴介紹說,“文明有象”作為根植孕育傳承發展于塘前最有特色、最熠熠生輝的文化現象,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和縮影。“文明”,指文采光明、文教昌明;“有象”,喻世事昌平、景象美好。“文明有象”,蘊含著“忠誠為民、昌教興文、重道崇禮、勤勉奮進、人和業興”的深厚意義。

在塘前鄉,塘前、迪坑、水源等村莊緊密相連、一衣帶水,“文明有象”也成為塘前鄉崇尚文化、賡續文明的代名詞。進入新時代,連城整合塘前鄉客家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知青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塘前、迪坑、水源等村“連片打造”集紅色教育、文明實踐、民俗文化、特色文旅為一體的“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鄉村文化會客廳示范片,探索文化興鄉之路,賦予“文明有象”新的實踐內涵。
共同締造,古村煥新出彩
走進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古鎮,曲徑通幽的板石路、廊橋、街巷綴滿了雕版文化元素,一座座修舊如舊的古書坊陳列著一件件古樸的雕刻、印刷工具,如織的游客或探尋非遺文化的非凡魅力,或體驗雕版印刷的無窮樂趣,深感不虛此行。

四堡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明清時期的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霧閣、中南、四橋和田茶等4個村入選國家傳統村落名錄。“我們在實施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古鎮項目建設中,通過‘向上爭取+自籌’等方式積極籌措資金,修繕10棟歷史建筑并對南龍古街、中街古街、馬屋片古街進行改造,打造‘一溪兩岸’休閑區,從‘一處美’邁向‘一片美’‘全域美’,打造出干凈整潔、美麗宜居的特色精品古鎮,讓傳統‘古村落’煥發出‘新魅力’。” 四堡鎮鎮長劉志強表示。

連城堅持項目帶動,以大抓項目建設推進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實干實效,優先將傳統村落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優先將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古村落重點保護利用項目列入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統籌文物保護、“一縣一片區”“兩治一拆”、環境衛生整治等政策、項目、資金向傳統村落傾斜。2022年以來,先后整合投入3.6億元資金,用于建設傳統村落配套項目。其中,四堡雕版印刷古鎮、新泉紅色小鎮和培田耕讀小鎮文體綜合提升、住宿服務類活化項目、傳統村落“沉浸式”夜景工程等項目初見成效。
與此同時,連城注重持續性,著力推動共同締造。為解決保護需求與資金投入矛盾,連城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撬動社會各方捐資出力參與保護利用工作;通過成立理事會或保護協會等方式,引導鄉賢以捐贈、資助、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目前,全縣成立了15個村級理事會,參與傳統建筑衛生整治、本體修繕及日常管理等工作。“我們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推動新泉村傳統村落保護性和搶救性修繕項目建設,鎮里給予18萬元資金補助,村理事會發動鄉賢捐資73萬元,實施了溫泉公祠、少川公祠等6個修繕項目,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利用的熱情得到充分調動。” 新泉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李紹煒介紹說。
活化利用,鄉村振興有道
參觀獎狀陳列館、知青文化陳列館,開展趣味互動游戲,體驗親自動手燒烤……越來越多青少年走進連城塘前鄉開展綜合社會實踐活動,集體探索自然之美,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展開難忘的研學之旅。

如何利用好古村古建古文化,唱響時代之歌?塘前鄉鄉長俞梅惠回答道,該鄉在推進鄉村文化會客廳示范片建設中,充分活化利用古建筑老祠堂以及荒廢的造紙廠舊廠房,爭取資金全面修繕塘前村的貽谷堂、寶鑒堂、有積樓,水源村的知青點,迪坑村的進士第、儒林第等,“串點、成線、拓面”推動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后建成“文明有象”文化主題館、福文化館、客家民間技藝館、知青文化陳列館、獎狀陳列館、蓮臺文化交流館等特色展陳館,成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如今,塘前這些特色鄉村文化“名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學學子、各地游客們紛至沓來,走進一幢幢古宅、一處處展館,與歷史對話、與文明交流,古建筑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連城基于各傳統村落不同的條件,分別按照旅游型、生態型、生活型村落,對其進行活化利用,通過“整體保護+旅游激活”的方式解鎖各類特色新業態,實現富民和傳統村落再復興。


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采取“傳統+新興”的業態模式,致力于打造集非遺體驗、文化交流、美學鑒賞、產銷融合的獨具連城客家特色非遺一條街。培田古村落堅持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圍繞‘耕讀文化’主題,傾力打造以客家民俗文化展示為主線,集當地非遺文化、工藝品、特色產品等于一體的客家民俗文化街,持續植入新業態,建成漢服館、竹匠坊、非遺草藥鋪、非遺針織毛線鋪、拓印館等,打造綜合性特色古村旅游;新泉鎮充分發揮好“新泉整訓”形成的紅色品牌新高地,積極融入“大古田”發展格局,實施了全域旅游、新泉紅色走廊和新泉革命舊址群建設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打造“紅色+古色”發展產業,大力推動溫泉美食康養產業;莒溪璧洲村通過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和完善現代生活服務設施,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傳統村落;曲溪白石村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白石仙居”為主題,打造原生態鄉野趣味型山地傳統村落,與周邊山水、竹林環境融為一體,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傳統村落典范……
同時,連城還打造了四堡芙蓉李、姑田竹木、賴源高山茶以及林下經濟、“舌尖上的連城”等一批與傳統村落遙相呼應的特色產業,持續拓寬鄉村振興新路徑。
非遺賦能,農文旅融合出圈
新年跨年夜,在連城縣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一場以“小城故事 風華連城”為主題的“非遺奇妙夜”精彩上演,吸引廣大市民游客前來打卡參與,體驗新入選世界非遺的連城非遺的繽紛多彩,感受小城獨有的浪漫與唯美。

當非遺邂逅飄雪,古色的街區與熱鬧的市集相遇,仿佛在訴說著古代的繁華與現代的美好生活。隨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從天而降,非遺集市熱鬧開市,頓時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白天飽覽新晉國家5A級景區冠豸山景區勝景的八方游客穿梭其中,在身著漢服的店家、導游員的推介下,觀賞靜態展示的璧洲燈籠、芷溪花燈、姑田大龍、羅坊走古事等非遺項目,體驗川劇變臉、火壺、雕版印刷等動態展演,品味燈盞糕、地瓜干、兜湯等連城客家小吃,在動靜交織、融合交匯中,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走著逛著,像穿越到很繁榮的古代,希望能多多舉辦類似的活動,讓我們參與其中。”游客江倩萍點贊道。

一場場民俗巡游,讓客家文化碰撞出精彩火花;一項項非遺技藝,讓八方賓朋感受中國式浪漫;一個個傳統古村,讓古建筑煥新出圈持續“圈粉”……
2024年,連城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在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連續舉辦暑期檔、國慶檔、新年跨年夜檔“非遺奇妙夜”系列文旅活動,真正實現讓非遺“看得見、嘗得到、帶得走”!而連城的“天下第一龍——姑田游大龍”也乘勢飛進貴州“村超”展演,即將走進北京中軸線開展巡游。


同時,連城策劃推出春季民俗游、夏季清涼游、秋季體育游、冬季溫泉養生游等全域全時特色文旅產品,持續深化“四季連城·月月打call”品牌活動,充分發揮傳統村落客家、民俗、非遺等資源優勢,挖掘雕版制作、宣紙制作等非遺產品體驗活動,舉辦非遺進景區、進街區、進村居等文藝活動,實現“月月有活動,處處有看點”,吸引八方游客走進連城。


連城還致力推動文體活動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把“品牌”做成“名牌”,唱響價值連城。積極承辦環冠豸山國際馬拉松、國際自行車大賽等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高端賽事,舉辦“旅游+賽事”多元融合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帶動產業發展;舉辦系列海峽兩岸棒壘球賽事活動,打造臺海文體旅游交流新平臺。發展棒球、皮劃艇、健身器材等休閑運動產品制造,形成集體育用品制造業、訓練基地、旅游休閑一體化的體育產業鏈。2024年,臺中·連城青少年棒球邀請賽、全國青年女子壘球錦標賽、福建省大學生游泳錦標賽、東森杯海峽兩岸(連城)青少年棒球邀請賽暨第五屆海峽兩岸(連城)青少年棒球文化節、國際名校大學生籃球爭霸賽、環冠豸山自行車賽暨福建省自行車聯賽(連城站)等一批高規格賽事在連城相繼舉辦……連城這個小山城因一次次體育賽事進一步擦亮了文體新名片。

古村古街邂逅非遺文化,山城山鄉碰撞運動賽事,連城持續掀起文旅熱浪,冠豸山風景區成功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培田古村落和四堡雕版印刷古鎮的客家傳統文化特色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往觀賞……2024年,全縣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45.3%和40.6%。
記者:黃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