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光明日報》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態傳承地方戲曲。報道包括:《聽,這座城市的古韻新聲——福建泉州活態傳承地方戲曲》《以時代精神創新激活地方戲曲》《高甲戲,從戲臺走向生活》。一起來看詳情——

《光明日報》2025年5月14日05版
《聽,這座城市的古韻新聲——福建泉州活態傳承地方戲曲》
光明日報記者 馮家照 高建進
福建泉州,這座世界遺產城市,以地方戲曲為鑰,解鎖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當南音洞簫吹響宋元遺韻、梨園水袖舞動千年風華、高甲丑角演繹市井百態,古老文脈在當代舞臺煥發新生。
高甲戲《昭君出塞》劇照。 資料圖片
在泉州,戲曲不僅是藝術,更是文旅經濟的“流量密碼”。《圍頭新娘》跨海巡演場場爆滿;梨園戲《陳三五娘》沉浸式演繹,游客化身“戲中人”穿梭古城……泉州市文旅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扎實推進文旅融合,促進文旅消費持續升溫,品牌影響力輻射海峽兩岸。
數據見證戲曲“破圈”之力:2024年,泉州接待游客突破1億人次,旅游總花費超12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戲臺方寸間,承載著泉州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的目標,更見證著非遺活態傳承的泉州實踐。當00后通過短視頻追看柯派丑角,當臺灣青年因戲曲尋根謁祖,當數字技術讓傀儡戲“活”在元宇宙,泉州正以戲曲為紐帶,編織連接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文化網絡。這座“戲窩子”城市,用青春語態講述著世遺之城的古韻新聲。
古老戲曲的“青春蝶變”
清晨,陽光透過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排練廳的窗戶,灑在演員身上。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娟娟正攜愛徒、二級演員陳情瑜打磨排練高甲戲《圍頭新娘》。陳娟娟飾演祖母烏英,手持發簪的深情形象,展現出兩岸同胞的血肉親情。
“發簪的故事聽了一遍遍,淚水浸透我心田。奶奶的思念是一根線,把海峽兩岸系心間……”陳情瑜飾演孫女飛燕,情感充沛、聲情并茂,唱出了對親人團圓深深的期盼。
古老戲曲如何實現“青春蝶變”,綻放新活力,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傳承?泉州市推出促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激勵措施,每年安排1000萬元推進非遺、戲曲資源保護傳承、創作創新、演藝傳播等,《圍頭新娘》等新編劇目獲重點扶持。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南安市石井鎮岑兜村——這個被認定為高甲戲發祥地的古村落,制度護航化為具體實踐:南安市級財政專項撥款修繕古戲館,讓每一座房子、每一塊磚都有“戲份”;南安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教育局積極探索,創建“中小學生高甲戲傳承班”,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不少活躍在各大專業劇團;石井中心小學、岑兜小學將提線木偶、傀儡丑步法納入學校藝體課程,培養娃娃傳承人。
在資金扶持領域,泉州構建起“國家藝術基金+市級專項資金+社會資本”的多維支持體系。高甲戲《阿旺的幸福生活》和打城戲《火焰山》分別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2024年度資助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
更值得稱道的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安溪縣由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牽頭,聯合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泉州藝術學校與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設立安溪藝術學校,開設高甲戲表演、器樂演奏等專業,畢業生定向輸送至藝術院團。這種模式保障了人才梯隊建設,安溪高甲戲劇團近年排演的《李光地》《莫耶·延安頌》等精品劇目,皆出自該體系培養的人才之手。
舞臺上數字與傳統的“千年對話”
暮色中,位于泉州市洛江區洛陽橋畔的余慶樓古厝燈火通明,紅磚廊柱間懸掛著泉州花燈,光影斑駁。觀眾黃先生手持電子票券踏入院落,耳邊傳來悠揚的南琶與洞簫聲,仿佛瞬間穿越至宋元時期的泉州。舞臺并非傳統鏡框式,而是以古厝七進空間為戲曲的天然布景:前廳是元宵燈會初遇的市井街巷,中庭是荔枝私會的閨閣繡樓,后花園則化身私奔離別的碼頭……觀眾手持“通關文牒”,隨劇情推進穿梭于時空碎片中。

梨園戲《陳三五娘》在始建于民國時期的泉州洛江余慶樓進行沉浸式演出。 資料圖片
泉州梨園戲《陳三五娘》演出突破傳統鏡框式舞臺,利用古厝空間構建“行進式敘事”,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劇情推進的“變量”。
“泉州作為世界遺產‘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將洛陽橋、古厝建筑等與戲曲結合,通過沉浸式演出活化歷史場景。”泉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場沉浸式演出自2025年推出后,“一票難求”已成為常態,甚至出現黃金周加演至30場的火爆場面,上座率100%,年輕觀眾占比達70%。演出融合梨園戲、掌中木偶、妝糕人等6項非遺技藝,成為Z世代打卡泉州的“文化必選項”,吸引游客“為一部戲,赴一座城”。社交媒體上有網友表示“先訂戲票,再訂機票”,“#千年南戲穿越攻略”話題閱讀量超500萬次。
什么?機器狗與提線木偶在對抗!
你沒聽錯!5月4日,在海絲泉州戲劇周啟動儀式的舞臺上,由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一級演員沈蘇革攜青年演員許思思、陳新(機器狗操控人員)共同呈現的創新節目《機靈偶遇》引發關注。

機器狗加入傳統提線木偶戲表演。資料圖片
演出中,傳統提線木偶“靈猴”與杭州宇樹科技研發的機器狗同臺互動。演員通過懸絲精準操控木偶做出跳躍、翻滾等動作,科技團隊則實時操控機器狗完成同步表演。兩種截然不同的操控藝術集合在一起,展現了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創新融合,觀眾席爆發的驚呼將數字與傳統的“千年對話”推向高潮。
“原本遺憾未能搶到演出票,沒想到在參觀府文廟時偶遇這場露天表演,傳統木偶與機器狗的配合充滿驚喜。真是大開眼界!”來自云南的游客宋敏怡告訴記者。
南音曲譜在電子震蕩中重構聲波矩陣,梨園戲科步被街舞算法編譯成代碼,南北琵琶的交流從宮商角徵羽到搖滾樂符……在泉州,傳統戲曲早已披上新衣。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泉州共開展150多場公益性惠民演出,線下參與觀眾超20萬人次。
非遺成為“可帶走的文化記憶”
絳紅帷幕徐啟,梨園戲旦角踩著碎步自畫中踏出,指尖蘭花微顫;忽而鼓點驟密,高甲戲丑角翻著筋斗躍入光影,詼諧身段掀起滿場笑聲……2023年,大型情景文藝演出《遇見·泉州》以現代舞臺藝術有機融合了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等泉州“戲窩子”精華,讓許多游客念念不忘。
創新模式打破傳統劇場邊界,推動戲劇藝術深度融入城市公共空間,泉州將文化記憶作為“演藝+文旅+產業”融合的實踐延伸,福建省文旅廳打造的“周末戲相逢”品牌活動已形成常態化機制。該活動創新采用零距離快閃互動形式,將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戲等十二項非遺劇種引入標志性文旅地標及基層社區。
2025年以來,泉州在各縣市區重點景區及文化場所開展不間斷公益演出,平均每周呈現1~2場高品質沉浸式表演,構建“處處有戲、時時可觀”的全域文旅新場景。
不僅如此,泉州還在文創產品領域推陳出新。木偶戲經典劇目《鐘馗醉酒》角色的冰箱貼;小舞獅提線木偶……這些融入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就藏在這座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給游客帶來不經意的驚喜。
記者走進西街“鯉物”文創店時,不少游客正在排隊購買文創產品。“這個南音手搖木制音樂盒很有意思,讓我眼前一亮。”山西游客郝女士見到“南音”系列文創甚是喜愛,一下買了2個音樂盒、5個冰箱貼。
“文創產品為游客提供了‘可帶走的文化記憶’,融入了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尤受歡迎。”“鯉物”文創店創始人黃躍昆對記者說,不僅戲曲元素文創廣受好評,店里的爆款“滴水獸”冰箱貼,每逢五一、國慶等節假日,僅當月就能賣出2000個。
為了讓更多游客有“可帶走的文化記憶”,泉州文旅集團創辦的潤物市集已實現每周二至周日日常化營業。今年五一,泉州文旅還贈送派發2500份文創好禮,“世遺泉州·全域旅游卡”整合453家業態,帶動節日消費超30億元。
從“看戲”到“入戲”,從“觀光”到“沉浸”,文旅融合催生的新場景,讓游客在食、游、購、娛中深度感受“泉州有戲”的獨特魅力。
當暮色浸染開元寺的飛檐,古城的街巷仍回蕩著南音的弦索叮咚。游客們提著裝滿“滴水獸”與“小舞獅”的文創紙袋,指尖還殘留著木偶戲音樂盒的余韻;戲臺上水袖與全息投影的刺桐花影尚未散盡,潤物市集的燈火已為下一場相遇悄然亮起。這座“戲窩子”城市用千年文脈織就的錦緞,化作游客掌心的溫度、行囊中的印記,成為世遺之城最鮮活的注腳——泉州有戲,戲在人間煙火里,戲在可觸摸的時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