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上,4條龍舟賽道鼓聲此起彼伏,槳板整齊劃一,龍舟逐浪競渡。汨羅江兩岸,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們歡呼雀躍地為自己心儀的隊伍加油鼓勁。今歲端陽,記者在有著“端午源頭、龍舟故里、詩歌原鄉”之稱的湖南省汨羅市,置身于汨羅江畔這一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文化場景中,感受“端午源頭過端午,龍舟故里賽龍舟”的濃厚節日氛圍。
汨羅市因汨羅江而得名。兩千余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懷沙自沉,此后每年端午前后,汨羅江沿岸的居民都會自發地組織龍舟競渡紀念屈原,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同時,汨羅還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義文學發源之地、屈原文化傳承之地,鑄就了華夏文明的精神高地、文學高地、情感高地。汨羅江行至國際龍舟競渡中心前,江寬水闊、流緩波平。連日來,中國汨羅江龍舟超級聯賽在這里火熱開展。比賽分為省內組和本地組,借鑒“村BA”模式,改以往的定向邀請為各村鎮、單位自主報名,逐輪比拼,共吸引湖南省內38支隊伍參賽。參賽隊員有的是從工作崗位請假回家鄉參賽,有的放下生意來參賽。為了在龍舟賽中取得好成績,各支參賽隊伍加緊訓練,平均每天訓練八九個小時。在眾多參賽隊伍中,來自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原村的女子龍舟隊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支曾創下輝煌戰績的龍舟隊,她們于1988年組隊,經過專業訓練,曾代表岳陽參加國內外多項龍舟賽事,捧回眾多榮譽。1995年后,隊員們相繼成家,做了媽媽,隊伍也解散了,但她們心中的龍舟夢始終不曾熄滅,直到18年后的2013年,她們再次組隊訓練參賽。如今,屈原村女子龍舟隊參賽者年齡最大的57歲,最小的44歲,盡管隊伍中很多人已經當上了奶奶、外婆,輩分長了,體重也長了,但她們拼搏奮斗的精氣神始終還在。隊長翁艷平說:“我們這個隊伍會繼續存在下去,龍舟精神也要一直傳下去。”隨著鼓聲由遠及近,汨羅江岸邊群眾的熱情瞬間被點燃。“2道是我們村的龍舟隊,加油!加油!”人群中,有人因自己村的龍舟領先而激動得跳起來。大家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每年都會來看龍舟賽,從女兒很小的時候扛在大人肩上看,到如今,她都讀初一了。”當地居民仇明英指著身旁的女兒說,“這是汨羅市每年的盛事,氣氛不輸春節,很多外地的親戚都會趕來湊個熱鬧。”如今,全國各地龍舟賽事越來越多,汨羅市的龍舟也隨之迎來了銷售熱潮。全市20多家龍舟制造企業連日趕工,每年生產各類龍舟約5000條,除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東南亞和歐美等地。全市龍舟制造產業年產值約兩億元。年過花甲的湖南汨羅龍舟制造技藝傳承人許桂生介紹,汨羅的龍舟制造有一個特別的習俗,講究“龍頭鳳尾”,鳳尾由多根長竹片上色而成,劃動之時可見鳳尾閃亮搖曳。“傳統龍舟在材料和工藝上有著嚴格的要求。我們通常選用上好的杉木做龍舟,它重量輕、韌性好,是做龍舟的最佳選擇。”許桂生說。“傳統的木質龍舟制造要經過選材、伐木、放樣、捻縫、上漆、繪鱗等11道工序,6名經驗豐富的師傅共同制造一條龍舟大約需要6天至8天時間。”許桂生說,“我們從今年正月初九就開始接訂單,一直做到現在。”在激烈的龍舟賽事以外,今年的端午節,汨羅市還舉辦了非遺技藝展示和一系列豐富的民俗體驗活動。走進汨羅屈子文化園,一入園就能看到包粽子、做香囊等多個民俗體驗點。來自長沙的六年級小學生高從云和弟弟認真地學習包粽子。“米和紅棗裝得太多了,這樣會包不上。”在老師的指揮下,兄弟倆用幾分鐘時間包好了自己的第一個粽子作品,雖不是很規整,倒也有模有樣,父母舉著相機忙著為兄弟倆拍照留念。隨后,記者與中外游客一道乘坐觀光小火車前往園區深處,車上《我愛你中國》的歌聲引起了游客的共鳴,大家一邊跟著音樂哼唱,一邊欣賞屈子文化園內的碧水、垂柳和夏荷。待行至屈子祠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游客齊聲誦讀《離騷》的聲音從遠處香草湖中的水祭船上傳來。在九歌廣場上,投壺、射五毒、拓印、漆扇等多個民俗體驗項目排起了長隊。“五毒是指蛇、蟾蜍、蜈蚣、壁虎和蝎子。”8歲的彭梓謙說起傳統的端午文化知識如數家珍,“以前聽老師講過一些端午節的知識,這次來到汨羅,我知道的更多了,還看了賽龍舟,真是來值了。”彭梓謙的爺爺告訴記者:“我們是一家八口人一起來的,帶孩子到端午文化的發源地來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很有意義。”“我們共準備了水祭大典、龍舟拔河等20多個端午民俗體驗項目,讓游客在這里深度體驗和感受端午文化。三天來,累計接待游客上萬人。”屈子文化園市場部總監田巍說。兩千多年來,汨羅江上弦歌不絕,槳聲不斷,端午文化在汨羅這方熱土代代相傳,歷久彌新,它將隨著汩汩流淌的汨羅江水繼續傳承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