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曾一度失傳的技藝恢復出來,讓建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是在保護技藝,更希望建盞能在文化交流中發揮新的作用,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出新的光彩。”國家級非遺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興的一句肺腑之言,道出了非遺傳承人的使命與堅守。
在祖國大江南北,眾多非遺傳承人從一門技藝入手,潛心研究、用心傳承,憑借精湛技藝呈現出一件件精美的非遺作品。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連年舉辦,他們所傳承的非遺技藝被更多人了解,“守藝”實踐也邁向了更遠的地方。
孫建興還是“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項目保護研究基地——福建南平市建窯陶瓷研究所的負責人。40多年研盞不輟,他帶領團隊不斷挖掘、保護和傳承建盞文化,已陸續恢復各色油滴(鷓鴣斑)、各色兔毫、茶葉末、柿紅、鐵銹、虹彩、金縷鷓鴣斑等30多種釉水,并主持起草了《中國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盞》團體標準,還在茶器、花器之外創新開發出藝術瓷系列。
“目前,建窯建盞作品已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許多外國友人慕名前來,希望深入了解建窯建盞背后的故事。”孫建興自豪地說。
現在,孫建興一家三代都是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每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他們會推出一件主題作品,并舉辦非遺研學等活動,從拉坯、修坯等易于體驗的環節入手,帶人們領略建盞之妙。
傳承技藝需要投入極強的專注力,守護技藝更需要付出大量心血,這是非遺傳承人的共識和默契。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省級傳承人、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吳靈姝帶著新作品來到北京,參加了“當代民間工藝美術青年作品巡展”。
吳靈姝坦陳,她并非從小就系統學習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而是在大學攻讀設計專業期間,才慢慢感受到非遺的精深,開始主動研究起藍印花布的傳統紋樣,并從中汲取設計靈感。
大學畢業后,吳靈姝在其父——國家級非遺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的建議下,回到家鄉南通傳承非遺技藝。而從小“泡”在染坊長大的她,真正上手練習時才發現,她熟悉的藍印花布其實很不簡單。
藍印花布要經過刻板、刮漿、染色、刮灰、晾曬等步驟才能完成,每個步驟都有門道。初學時,吳靈姝不得要領,只刮漿一個環節就屢遭挫折,不是刮壞了紙板,就是因心急把老板子折了個角。“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也讓我靜下心來,鉚足勁傳承好這門技藝。”吳靈姝說,經過10多年的堅持和研究,吳靈姝終于做出了成績,不僅恢復了傳統印染夾纈工藝,還實現了在絲、麻、毛、皮等新材料中運用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創新,并研制出了淺變漸變染色技法,拓展了這門技藝的載體和表現形式。
在吳靈姝心中,守正是創新的前提。走進大中小學的課堂講授非遺知識時,她反復強調的也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年輕人要抓住人生中的好年華,踏踏實實走好傳承路,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創新才能有根有魂,作品才有生命力。”
在“閱屏”成為重要信息接收方式的當下,善用新的傳播媒介是擴大非遺社會知曉度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重要組成部分,“云游非遺·影像展”以短視頻、直播、音頻結合等形式,讓更多非遺傳承實踐被看見,讓更多人關注了解到非遺的多姿多彩。
某平臺直播間里,主播戈伊手執折扇,唱起一曲悠揚婉轉的蘇州評彈,引來網友陣陣喝彩。戈伊本名戈梽臣,是蘇州評彈蔣調第五代傳人。與父輩直接上傳評彈表演視頻的思路不同,戈梽臣擅長在直播中用評彈翻唱歌曲,或與昆曲等藝術進行跨界融合,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
“剛從蘇州評彈學校畢業時,我一邊在民間評彈社團演出,一邊學藝。然而,受到藝術語言、傳播途徑等因素影響,社團演出并不穩定,觀眾也基本是中老年群體。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讓更多人關注評彈。”戈梽臣說,嘗試直播是受到自己幾年前偶然上傳翻唱視頻收獲大量關注帶來的啟發。
“一開始還有些擔心,不知年輕觀眾能否接受評彈的表演形式,沒想到大家的接受度遠比我想象得高。”戈梽臣說,這兩年,隨著自己邊表演邊講解,慢慢地,第一波觀眾“走了心”“出了師”。每當新觀眾提出“這個唱段有什么特別的?”等問題時,老觀眾就會自發為其科普評彈知識。老觀眾帶新觀眾,大家開始深入了解評彈,讓戈梽臣頗感欣慰。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推動網絡平臺加大對非遺相關內容的支持力度,發掘了像戈梽臣這樣的年輕非遺傳承人,也打開了非遺的傳播格局。“希望‘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相關活動持續舉辦,讓更多人發現評彈、愛上評彈,讓評彈的悠揚腔調傳唱得更久、更遠。”戈梽臣說。
主管單位:連城縣委宣傳部
主辦:連城縣融媒體中心
未成年專用投訴舉報熱線:0597-8923633
涉企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597-8935339